本报记者 轧学超
我家楼下新开了一家金力豪24小时社区健身驿站。每当推开那扇玻璃门,就像走进了另一个节奏空间:动感单车的音乐热烈激昂、杠铃的碰撞声清脆有力、跑步机上的呼吸均匀起伏,一天的疲惫正随着汗水一点点消散。
近期,我采访了这家全国连锁健身品牌。我没有直接前往位于河北邢台的总部,而是从北京顺义这家“家门口的健身驿站”切入。店长带我参观时介绍,这里的会员大多是周边小区的居民,有全职妈妈、夜班司机,还有隔壁写字楼的白领。“我们最受大家欢迎的,除了齐全的器械,还有24小时开放的便利性。”他补充道。
据介绍,这种24小时社区智能健身驿站已在全国多个城市落地,包括北京、邯郸、石家庄、保定、廊坊等,形成了覆盖华北地区的服务网络。这种社区化布局,让“5分钟健身圈”从概念变成了现实。每到清晨6点,我家门口的健身驿站就已热闹起来:张阿姨跟着团课教练练操舞,年轻的程序员小李在跑步机上冲刺,还有几个中学生一边拉伸一边聊着前一天夜里刚结束的球赛。这里不只是运动的地方,更像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区中心。
当然,记者感叹于这种社区健身驿站将“健身+公益+民生服务”融合。每个健身驿站都设有公益空间,为户外劳动者提供免费热水、微波炉、小药箱和休息凳;驿站每周还设有免费健身时段,对于为社会有特殊贡献的人群更是实行全年全天候免费。前段时间,我见到了这个连锁品牌的创始人范立红。她说,创办这种社区健身驿站的初衷很简单——让健身像逛超市一样方便。所以他们把驿站开进社区,降低年卡门槛,用智能门禁和数据化管理,让更多人动起来。
智能化也是这些健身驿站的另一大特色。全部门店配备自主研发的智能物联系统,从门禁、储物柜到灯光、课程预约,全流程线上化。这种模式的成功,源于对城市需求的深刻理解。如今,在河北邢台,上百家社区智能健身驿站已覆盖80万居民,年服务人次达720万。这种高密度布局,让健身真正融入了人们的生活。
刚刚回到家,夜色已深,楼下健身驿站的灯依旧亮着。看着跑步机上那一个个坚持的背影,24小时不打烊的健身驿站,为城市点亮了健康的灯火。此时我发现,从家门口的健身驿站开始,运动真的在慢慢变成人们生活的一种日常。
审核:张素琦





